特富野古道 鐵路

特富野古道 雨中詩情畫意

afei 好野遊賞台灣

29/08/2015

Share this Post

特富野古道 雨中詩情畫意

 

P1130442 (1)
如台灣山林悠遊網的說明: (古道原為鄒族人早年開闢的獵徑,日治時期古道後段改建成運送林木的「水山線」鐵路) 。
(備註:著名的「 湯英伸 」事件, 湯英伸 就是出身於 特富野 的 鄒族少年 )

FB粉絲頁:好野遊 賞台灣

古道目前總長6.32km,一端入口在台18的自忠廢棄檢查哨旁,一端入口在距離達邦特富野山莊兩公里處,

自忠入口海拔高度大約2142m,3.7k處海拔高度大約2243m,達邦端高度大約1800m,高度落差大約400m,

因此,古道大致可以分成兩段:
一段是非常輕鬆的自忠入口開始起算的3.7km,一路平緩,上下落差不到100m,這段3.7km保有過去阿里山水山線鐵道,鐵道兩旁都是柳杉人工林,也是最為大家稱道的特富野古道美景。 (除了古道,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還有一段水山線鐵道路線)
另外一段,就是達邦端的2.6km,這段上下落差400m,沿路是原始林相。

由於台18線交通便利,一般走古道大都從台18線自忠廢棄檢查哨進入,根據輕鬆程度,大致有三種走法:

  1. 第一種是最輕鬆、最普遍的走法:自忠入口進入之後,3.7km折返。
    這段走法只走3.7km最平緩、最漂亮的一段,享受山林芬多精,欣賞鐵道美景。
  2. 第二種就是走特富古道6.32km全程:這走法,一方面享受前3.7km美景,一方面挑戰後半段2.6km原始林相的400m落差,我們這次就是這樣的行程,也是常見到的走法。
  3. 第三種是近年能見度逐漸提高的走法:古道加碼三個山: 自忠山(標高2606m) 、 東水山(標高2611m ,有些山友會再順走 北霞山 )、 梯子板山 (標高1860m),前兩座山的入口都在古道前3.7km,所以都有近400m的落差,雖然景色並沒有太特殊,還是有不少山友當作挑戰路線。三座山的位置可以參考地圖:特富野地圖

這次參加的活動是 台灣山野樂活協會 Ben領隊的「 塔塔加三山 、 順走特富野古道 」三天活動,主要目標雖然是第三天的塔塔加三山( 鹿林前山 、 鹿林山 、 麟趾山 ),但是既然都到了 阿里山 ,就順道加碼古道。
第一天傍晚才從板橋出發,到達 阿里山 區,已經非常接近11點,所以協會就安排夜宿自忠廢棄檢查哨旁的停車場,阿里山區夜晚非常冷(不確定溫度),但是有了這停車場的雨棚擋風,加上睡墊、新購的Montbell #2睡袋,即便沒有帳篷,還不至於太冷。
(這次經驗,讓我對Montbell #2睡袋信心大增)

特富野古道 睡袋
參加活動的山友大部分沒有準備帳篷,不過,有了停車場遮風擋雨,不至於太過於寒冷。

特富野古道 自忠入口的廢棄哨環景:


特富野古道 自忠端入口,就在台18線自忠廢棄檢查哨旁,很好找。
這次雖然綿綿細雨,不過,特富野古道似乎更加的詩情畫意,走起來非常的有味道。
山友兵分兩路,一路人馬加碼走自忠山,一路人馬單走全程特富野古道,
因為這次是我第一次來特富野古道,所以想先走完全程的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 合照
特富野古道自忠入口的地圖說明牌,
右邊的「目前位置」就是自忠檢查哨旁的入口,在這簡圖上,可以看到自忠山、東水山、梯子板山的相對位置。
中間有一群樹木圖案標示「天然闊葉林」處,就是3.7K之後,林相恢復成原始林的路段,同時也是陡下路段(回程較為辛苦),
左邊中間標示入口涼亭處,就是達邦端入口,也是這次的折返點,從這個涼亭到達邦部落(左邊標示特富野山莊處)大約還有兩公里的柏油路。(Hike通常不會走這段,大都達邦端涼亭就折返)

特富野古道 地圖
自忠山入口(右邊的黃布條處,回程才拍攝),踏著那些樹根上去,就是自忠山路徑,這入口在檢查哨入口幾公尺處,不是很明顯,要注意找這黃布條,在這裡,大夥兵分兩路。

特富野古道 散步
特富野古道前3.7K都是這樣的柳杉人工林相,路旁殘留著是過去伐木殆盡的紅檜枯槁樹根,我們一路上只看到一株活著紅檜。

特富野古道 散步
特富野古道上,有許多新的斷木,應該也是蘇迪勒颱風風災後的倒木。特富野古道不愧是熱門的步道,災後處理的速度相當的快,這些倒木,都已經切斷成小段,寫上編號,橫列在旁,充當天然的木椅,不過,經過歲月的滋養,這些斷木上,應該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生命圈。

特富野古道 木頭
到3.7K,大概有12個這樣木橋。(不過,拍到的照片,只有記錄到11個木橋編號)

特富野古道 散步
這裏和二萬坪車站那裡依然具有阿里山小火車作用的鐵道不太一樣,這裏的鐵道已經失去功能的生命力,披上的是沉靜恬適感,彷彿已經看透忙碌生命的荒謬感!

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的前3.7km是阿里山鐵道的水山線,水山線原本有5.2k,目前還保留的鐵道痕跡約3.5k左右!

特富野古道
我們來特富野古道的這幾天都在下雨,加上這一代原本濕氣就比較重,
(紅檜曾經生長茂盛的地方,水氣都會很濃厚),
這裡除了柳杉林,小小角落佈滿著生命。

特富野古道
前3.7K路徑的元素雖然都是鐵道、柳杉、木徑、木橋,
但是平緩地在山腰間蜿蜒,還是有不同的風味出現,
非常適合慢慢步行品嚐。

特富野古道2號橋
古道2號橋GOOGLE環景:

特富野古道
這二號木橋,橫跨過一條小溪流,這也是最明顯的水源地,後面路段的水源比較不明顯。
看地圖,東水山的登山口就在附近,不過,這次沒有夥伴走東水山,所以不太清楚在哪裡?
涼亭兩旁都有路徑,大約幾十公尺就會接在一起。

特富野古道
二號橋搭配的小溪流,幽靜的氣味讓人很想在橋上待上好一會。

特富野古道
橋下的小溪流湍急模樣。

特富野古道
過了二號木橋之後,柳杉林的規模越見大範圍,筆直的水山線舊鐵軌,更顯得純淨,明顯的大家越走越慢,緩慢地享受這一片!

特富野古道
這是過去臨場木炭窯的遺跡,
雖然水山線是日據時代以來有名的林場,但是,這一路上的遺址並不多見!
(還不若日後所走的谷關七雄馬崙山步道上的遺址多)

特富野古道
這樹根應該是還是柳杉,鐵道兩旁,已經看不太到紅檜的足跡,連砍伐後的樹根都不見蹤跡。
(後來只看到一棵紅檜)

特富野古道
這樣整片筆直的柳杉並不算稀有,很多過去的林場都有這般景觀,郡大林道、羅山林道……….,
但,有著孤單鐵道陪伴,也只有阿里山鐵道才有這般的景觀。

特富野古道
往鐵道兩旁的柳杉林看過去,地勢不若郡大林道陡峭,還有許多年幼的柳杉,
會有鐵道通過,應該是沿著山腰等高線地勢平緩之處。

特富野古道
雖然今天一直陰雨綿綿, 回程時候,雨勢更加張狂。但是走在積水的鐵道上,水漬倒影彷彿增加些許通透清澈。似乎在鐵道裡面,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只有在下雨時節才會敞開門和我們說聲早安!

特富野古道
除了鐵道,潮濕的木椅也是很有味道,雖然造型非常人工公園化,但是搭配人工的鐵軌,還不失味道!

特富野古道
看到隊友的身影映在鐵道水面上,突然暫時忘記滿身濕的窘境!

特富野古道
這兩段斷木橫切面還頗新,應該也是這次整理颱風倒木剛剛鋸斷的一截,
聽說,柳杉在日本生長速度很慢,所以算是扎實的木材,
移居到台灣之後,或許是氣溫溫暖許多,柳杉在台灣生長快速,
雖然很容易形成一大片樹林,但是木材就不是很扎實,容易斷裂腐朽,
所以就算截成這樣一段一段,應該也沒有人會想帶走,
若是牛樟、紅檜、扁柏這些,早就不見了吧~

特富野古道
這段鐵道旁的柳杉頗有年紀,不知道是不是早期居民?
柳杉長大之後,就不能像年輕柳杉那樣密集群居,需要疏林間隔些,
所以,年紀大的柳杉群就不會像剛剛那樣筆直密集。

特富野古道
木材製作的攔水壩,頗能配合這樣的景觀,加上水氣滋養的青苔,非常好看。

特富野古道
已經是鐵道後半段,快要接近3.7k,地勢開始緩緩下降。

特富野古道
鐵道旁「桃葉珊瑚」的解說牌,紀錄一下。

特富野古道
覺得這「桃葉珊瑚」似乎還蠻常見的?還是有不少類似的闊葉木?

特富野古道
水山線解說牌,水山線起頭應該是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裡面。

特富野古道
這段路已經看不到鐵軌蹤跡,不知道是不是曾經坍方因而廢棄?

特富野古道
下雨天這木板稍滑,不知道是不是算熱門路線,木板上的青苔不是很多,所以濕滑度還在可以控制的範圍。

特富野古道
這紅檜樹根的遺跡嗎?目前還沒有能力辨認。

特富野古道
雖然知道木柵欄在這樣潮濕的環境,非常容易腐壞(紅檜就可能可以維持許久),不過,木柵欄還是非常有味道。

特富野古道
這是自忠山另外一邊的登山口,剛剛分開爬自忠山的夥伴會從這裡下來。
這段樹根也是紅檜遺骸。

特富野古道
兩旁的柳杉樹齡明顯年長許多,樹形也越來

特富野古道
雨勢忽大忽小,一般來說,雨中走在山林裡,不是非常舒服,
但是特富野古道的幽靜,伴佐些歇雨,似乎分外有股柔順的氣味。

特富野古道
一截殘根再度展開一個新的生命,老邁的盤根佇立一個纖細新生命。

特富野古道
這殘留的老樹根,應該是被颱風摧殘的柳杉,要學學如何分辨,不過,若是紅檜,應該會有解說牌~

特富野古道
雖然少了鐵道的襯托,特富野古道就比較像一般柳杉林徑,但是,這樣的木橋還是添加了些許自己的個性。

特富野古道8號橋
特富野古道

八號、九號木橋,應該是12座木橋裡面最漂亮的一段。
懸空漫步在 佈滿青苔 的樹林,讓人不想離開這裡。

特富野古道
夥伴也在這裡瘋狂拍照。

特富野古道
木橋上仍保有原來的 鐵軌 , 鐵柱 柵欄,或許是這樣的彎曲,產生在林間穿梭的迷漾氛圍。

特富野古道
側面看夥伴在懸空的鐵軌上漫步,這是阿里山鐵道林徑才有的景色。

特富野古道
鐵道在小山丘之間穿越,有點明隧道的模樣。

古道9號橋
古道9號橋GOOGLE環景:

古道9號橋中央GOOGLE環景:

特富野古道
九號橋 ,或許是最長的一段橋, 蜿蜒 、 懸空 的鐵道,像是在 森林 的 空中步道 。

特富野古道
其實,這3.7k平緩的步道,可以很快地就走完,只是走快就不太可惜了嗎?
既然時間相當足夠,何不好好享受呢?

特富野古道
3.2K快到平緩的終點,幫夥伴抓點畫面。

特富野古道
拾俯之間都是美景,這段路程不太需要太多照片說明,只是轉化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腦海。

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
11號橋 ,最後的兩座橋。

特富野古道
反向看一下來時路。

特富野古道
最後一段的 鐵道 ,再往前很快就到了3.7K,就再也沒有鐵軌。

古道3.7K 平緩路段終點

古道3.7K  GOOGLE環景 :

古道3.7K GOOGLE環景:

特富野森林
3.7K處是有個寬闊的大平台,似乎可以 紮營 ,在那附近也看到 紮營 的痕跡,只是不太確定這附近是否有水源方便紮營?

古道木頭
古道3.7K,現場有不少剛剛鋸下的 柳杉木塊 ,應該都是為了整理颱風過後的倒木。
這些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棵倒木?

根部還頗巨大,以 柳杉 來說,年紀已經不小。
以前查到的資料, 柳杉 分成紅心、黑心兩種(就是中間那一圈沉色部分),
台灣以 黑心柳杉 居多,這些斷木看起來剛剛鋸斷,還有點褐色。

特富野古道樹木
遊記開頭的畫面,這棵倒木的這個角度,越看越像 三脊龍 !

古道露營
3.7K附近的平台,看起來曾經有人在這裡紮營。

古道杉木林
在3.7K稍做休息之後,繼續往前推進,4K附近還是柳杉林的地盤。

古道姑姑
溼氣讓不少小 菇箘 冒了出來。

古道姑姑
另外一叢 小菇箘 !

特富野森林
很快地, 林相 轉變成 原始林相 ,不再是 柳杉林 。

特富野古道
高度開始快速下降,回程就要辛苦了!

特富野古道
後半段的古道,比較像是常見的步道,枕木路徑拌佐已經 腐朽的木椅 ,是因為 腐朽味 ,而喜歡!

特富野古道
動物解說牌,不過,古道這樣熱鬧,應該很不容易遇到這些動物吧,可能要像獵人一般半夜出巡。

特富野古道
這棵巨大的闊葉林,不知道是什麼樹?這在中低海拔山林裡面常常看到。

特富野古道
夥伴在地上看到一大叢的箘。

特富野古道
看到這解說牌,特別紀錄一下,因為沒聽過 栲樹 這樹種,上面寫著這是殼斗科,那就和 櫟木 有點像。
特富野
若不特別說明,不會注意到這是「 栲樹 」。

特富野古道

栲樹樹幹相當巨大,那剛剛半路看到的巨大闊葉樹是不是也是栲樹?

古道6.32K 終點( 達邦 端入口)

古道6.32K GOOGLE環景:

特富野古道
終於到達 古道 達邦 的入口,這裡離達邦部落的 特富野山莊 還有兩公里多。

特富野古道
我們在入口處的涼亭吃飯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其實來程非常輕鬆,真正的體力考驗是回程啊。

特富野古道
後來雨勢越來越大,我們只好趕緊出發回

特富野古道
由於雨勢不小,所以回程途中,相機大部分時間是收起來的,但是遇到不同角度的氛圍,還是忍不住拿相機出來拍照。

特富野古道
這是過了3.7k沒多久的木橋,這個角度再來程沒發現,這樣看 木橋 小徑,別有風味。

特富野古道
這是 九號橋 ,原來路旁有條小徑,可以走在橋下再接回主要路徑,橋下有個不明顯的水源,即使這幾天都下著雨,這水源依然不是很明顯,枯水期應該是會消失。

特富野古道
後來的路程都下著不小的雨,相機幾乎沒有機會拿出來,直到到達今天的下塌處: 東埔山莊 ,準備休息用餐,等待明天的行程:塔塔加三山。

 

文章來源:http://afeifelt.pixnet.net/blog/post/62834171
作者:afei 好野遊賞台灣

想看更多?

Load More